TOC
从更多的生活经验中,我逐渐认识到,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。 —— 胡安焉
近期我将阅读重心转向了豆瓣年度榜单,首选了这本《我在北京送快递》。从书名就能看出这是一部纪实作品,阅读门槛不高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本书不仅是豆瓣2023年度图书榜首,还同时入选了三联行读图书奖和单向街书店文学奖。抛开这些权威奖项不谈(作为资深豆瓣用户,我始终认为他们的榜单含金量十足),书评区两万多条真实读者的留言更能说明问题——这本书确实引发了广泛共鸣。
虽然此前通过新闻报道,我也曾零星了解过外卖行业的故事。比如"雨天该不该点外卖"的争议,或是"外卖骑手为何在马路上横冲直撞"的讨论。但这些声音往往来自"旁观者"——媒体、企业,甚至是维权人士。他们代表的是抽象的职业群体,而非具体的个人。这就像房间里的大象,明明存在却无人正视。据统计,2024年全国有1300万外卖员、490万快递员和700万网约车司机,这个近2500万人的"铁人三项"群体,每天都在服务着千家万户。讽刺的是,如此庞大的劳动群体,他们的真实生活却鲜少被关注,更罕有以此为题材的文艺作品。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缺憾。
胡安焉的这本小书(全书十余万字,快递工作只占一半篇幅)以第一视角揭开了这个行业的面纱。书中披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:新人入职时非但得不到关照,反而要承受加倍的工作量,这是快递站筛选"合格者"的残酷法则;顺丰的高服务质量并非来自高时薪,而是靠员工加班堆砌而成;快递员确实要为丢失的包裹自掏腰包赔偿,尽管这并不完全合法,却是行业潜规则。此外,快递员们还总结出各种实用技巧:最优派送路线、客户收件习惯、如何用电动车顶一次性运送更多包裹……这些经验构成了网购时代背后的真实图景。这个行业既依赖最前沿的互联网技术,又扎根于最原始的体力劳动。系统将冰冷的算法与滚烫的汗水完美结合,要求劳动者像螺丝钉一样精准运转。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收件人何尝不是另一个系统中的螺丝钉?
如果仅看前半部分,这本书描绘的生活确实黯淡无光。快递员这份工作看似毫无前途,从业者只能充当系统运转的燃料。但后半部记录了作者辗转十余份工作的经历——便利店店员、自行车销售、服装导购、加油站员工、保安……每份工作都在无情压榨底层劳动者。然而,正是在这种看似无序的职业跳跃中,意外地透出一丝光亮。屡战屡败的另一面,是社会始终保留着重头再来的机会。每个行业都有其上升通道:便利店可以升店长,车店能成为合伙人,服装店可以开分店。这些赛道看似拥挤,但总留有一线生机。当选择足够多时,“独木桥"也就不复存在了。
当然,这绝非一本成功学鸡汤。打工十余年后,胡安焉依然是个普通劳动者。若不是这本书意外走红,他可能永远无法实现财务自由。但书的启示绝非教人追逐流量成为网红。正如他的笔名"胡安焉”——三个字都是疑问词。或许我们这样的普通人,纵使历经沧桑也难参透人生真谛。但重要的是保持追问的勇气,追问当下的意义,追问工作之外,我们究竟是谁。